搜尋此網誌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帶您領略基隆的美麗 李奇鴻社區營造結合在地文史關懷/徐偉珍

帶您領略基隆的美麗 李奇鴻社區營造結合在地文史關懷

8.5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徐偉珍/基隆報導
李奇鴻積極串聯社區文化與在地歷史與人文、環境資源、社會議題,以藝術為媒介,並透過民眾參與,讓本地與在地民眾,感受社區營造的能量。如在104年,社區內兩座天橋面臨拆除前夕,李奇鴻便發起《天橋不見了》計畫,讓人們思考在大家一同居住的空間中,一個建築物的消失,並不只是一個物體(建築)的憑空消失,它可能改變了某些人的記憶與生活模式,而這些改變卻是默默發生,讓人不自覺地在消逝的時空中經歷某些事物的流逝。
藝術家李奇鴻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活躍於各項藝文場合中擔任講師,雖曾被母校延攬,希望他留在母系任教,但重感情的李奇鴻仍然選擇回歸故鄉基隆的懷抱,並將藝術帶入社區,與基隆居民共同設計、美化基隆的社區營造。
檢視相片
▲社區營造《天橋不見了》。(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李奇鴻積極串聯社區文化與在地歷史與人文、環境資源、社會議題,以藝術為媒介,並透過民眾參與,讓本地與在地民眾,感受社區營造的能量。如在104年,社區內兩座天橋面臨拆除前夕,李奇鴻便發起《天橋不見了》計畫,讓人們思考在大家一同居住的空間中,一個建築物的消失,並不只是一個物體(建築)的憑空消失,它可能改變了某些人的記憶與生活模式,而這些改變卻是默默發生,讓人不自覺地在消逝的時空中經歷某些事物的流逝。 ▲天橋不見了_走一條河。(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天橋不見了_草船借鑑。(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檢視相片
▲天橋不見了_新裳欣賞。(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檢視相片
▲天橋不見了_辦桌。(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藉由《天橋不見了》這樣的活動中,李奇鴻帶領社區民眾,透過藝術的「儀式」,好好的、美美的為這些將要消失的回憶「送行」,重新爬梳天橋與在地民眾生活的進程,並將它曾經的貢獻與存在送進永恆的歷史中。 ▲社區營造《一座港,兩條河。船來了,魚呢?》系列活動。(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檢視相片
今年(105年),恰巧是基隆港建港的130年,藝術家李奇鴻發起了《一座港,兩條河。船來了,魚呢?》的系列活動,讓大家了解基隆港整建過程,期間經歷的區域繁榮與人文機裡的變遷。 ▲社區營造《魚而於兒街上游》系列活動。(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檢視相片
李奇鴻表示,藝術進入社區的營造,並不是屬於某種短暫的絢麗,而是帶給當地人民對土地一連串的互動與省思。讓民眾在歡慶之餘,是否能透過多元視角,看看自己所居住土地的景象變化。
檢視相片
▲社區營造-百貨燈罩。(圖/藝術家李奇鴻提供)
例如,如果您是一隻魚,以魚的視角看待基隆,是否在自己的生命過程有所不同?透過用腳走、坐船遊、動手做的方式,體會基隆港百年變遷的美麗與哀愁。「旭川河上加蓋了三棟大樓,原本是魚兒往返的棲地,如今變成不見天日的暗流」在變遷的都市中,魚群是否也在尋找消失的同伴?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