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貝殼狂想曲-游宗穆/徐偉珍



貝殼狂想曲-游宗穆 /徐偉珍

作者:徐偉珍
圖片:游宗穆、徐偉珍

本文刊登於生活潮藝文誌第四期

2019年春季號
游宗穆於板橋工作室-2018/01徐偉珍攝

藝術家游宗穆,1984年生,新北市三重人,2007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2011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參與過木雕薪傳創作營、台灣V.S西班牙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擔任過2013年嘉義縣大專生木雕創作營助教、2015年貢寮國小「玩美藝術節」駐校藝術家,並得過多項獎項、參與多項展覽。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20161112-20170108-徐偉珍攝影


游宗穆目前與愛犬宵夜居住於位於母校台灣藝術大學後方的板橋工作室,過著每日與創作為伍的藝術家生活,有案子來了就做,沒有案子,就維持著「待業中」的身份,雖無大魚大肉,但自給自足的生活也還算愜意。他的木雕作品將「貝殼」的元素,融入了流線造型,在光與影的交錯中,變化多端,煞是好看。
  
螺.旋, 樟木, 70x10x50,2013,游宗穆攝影

家人有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類似《貝殼系列》的作品,也會跟他討論。游宗穆表示,家人觀看他的作品的方式跟自己不同,他們會想要他刻比較具象、看得懂的東西,貝殼系列他們看不懂。因此他說:「對我自己來說,別人看不看的懂《貝殼系列》沒有關係,因為我不是在追求一個很深奧的觀念或想法,我只是在玩一個造型上的美感,對我來說作品漂不漂亮,或者是可以怎樣變化或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你所想到的,通通沒關係!

究竟藝術家是如何成長呢?游宗穆平常的休閒嗜好,大多是在小時候養成的。從小,他就對樂高有興趣,喜歡動手組裝一些東西。國小5-6年級時,因為愛看漫畫、也愛跟著畫,因此小學6年級時開始進入畫室學畫,他認為看漫畫是為了放鬆、娛樂、畫畫是一種抒壓的方式,所以比較動腦筋的漫畫或者不符合自己視覺期待的漫畫(例如畫面太滿或畫風太特別),也會自動跳過,他會挑像是《鋼之鍊金術士》、《銀之匙》這類比較有故事性、畫風又可以接受的漫畫,因為這樣「看了才不會累」,達到真正的娛樂目的。



  
游宗穆組裝的鋼彈模型與其木雕作品-2018/01徐偉珍攝影

國中時,對樂高的喜愛升級,開始組裝鋼彈模型,並與父親一起看布袋戲,他說
雲州大儒俠》對爸爸、阿公那一代算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娛樂。這些嗜好一直延續到現在。平常的嗜好不外乎:組鋼彈、看漫畫、看布袋戲、打電動、看網路影片等。此外,游宗穆也看展覽、也看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問及游宗穆在組鋼彈、看漫畫、看布袋戲、展覽等活動時,可會影響其創作?他答:「完全不會耶,我分得還滿清楚的,娛樂是娛樂、做作品是做作品,可能對我來說,這些東西分的太清楚了。就像出去看展覽,就不會把外面看展覽的東西帶進作品裡。」因此,不論他在看什麼漫畫、做怎樣的休閒活動,這些都不會影響他的創作與構思,「你所想到的,通通沒關係」對游宗穆來說,創作就是創作,非常單純。

沒有發展的發展

游宗穆在工作室中拿著山豬頭骨-2018/01徐偉珍攝 

童年的游宗穆,喜歡翻化石的書,大概是那個時候開始迷上骨骼、貝殼之類的元素,因此創作出一系列「骨.枝」與「貝殼系列」相關的作品。他拿出學長送給他的山豬頭骨,笑起來像個孩子:「這是真的山豬喔!」

一開始,游宗穆以「頭骨」為元素,進行創作,除了小時候對化石的特別情感外,或許多少與父親的影響有關,父親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有人往生時會去幫忙助唸,比較常遇到生死的課題,也會跟他分享。因為平常就會蒐集很多木頭,於是他在校園中撿拾地上的枯枝,像是颱風被吹掉的樹木,或是枯死掉落地傷的枯枝等,創作出《骨.枝系列》作品,後來《骨.枝系列》遇到瓶頸,又不想中斷創作,便開始創作《貝殼系列》。

貝殼是游宗穆從小著迷的元素之一,他認為貝殼的弧度很漂亮,像是菊石化石,就很迷人。他開始從描摩貝殼的形體開始,試圖從自然界的貝殼身上抓住一些精神,注入於作品中,探索著貝殼中流露的自然精神底蘊。

貝殼仿作-2006-2007-尺寸不明-柚木-徐偉珍攝影

2006-2007的木雕作品,按照一個真的貝殼去刻,後來刻一刻就沒有繼續刻,因此至今未完成。問:「有些藝術家會說不完成是一種完成,你認為呢?」游宗穆說:「沒有完成就是沒有完成,放再久,它還是沒有完成,不會有小精靈來幫你完成喔!」

鸚鵡螺-2006-2007-尺寸不明-紅柳安-徐偉珍攝影

「鸚鵡螺」跟上一個「貝殼仿作」一樣,從貝殼的具象型態入手,是游宗穆按照化石的菊石、鸚鵡螺去刻的,被朋友開玩笑是「孔明帽」。因為考古的興趣,游宗穆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喜歡鸚鵡螺,因為覺得很漂亮,與上件作品不同,這件「鸚鵡螺」是完成品,因此有做一些基本處理。

當游宗穆對《貝殼系列》創作越來越有心得時,劉柏村老師卻跟他說:「貝殼系列比較沒有發展性。」這引起游宗穆進行長思,他自問:「老師都這樣講了,難道還要繼續做下去嗎?」由於老師沒有講的很明白,要他自己去思考,所以他就給自己一段時間放空思考,《貝殼系列》作品也因此停工了1-2年之久,轉而將注意力到其他創作。

後來,《貝殼系列》發生了什麼事呢?20161112日到201718日,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的「游宗穆木雕創作展」中,《貝殼系列》像是燃燒小宇宙一般的發展,佈滿整個展場,彷彿炸彈爆炸,各個不同模樣的「貝殼」形狀,各據一方,如星星之火一發不可收拾。原來被老師說「沒有發展」的《貝殼系列》,竟奇蹟似的重獲新生,也「發展」了起來。

原來,「沒有發展的發展」,也是一種發展。

為什麼是貝殼?

為什麼是貝殼?「因為貝殼很漂亮」,游宗穆說:「我開始思考我的貝殼除了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我開始研究貝殼,選定了螺旋貝殼當研究對象,因為在造型上我覺得它最美,也最吸引我。




201612月,游宗穆在「游宗穆木雕創作展」中,設置簡單的工具檯進行現場創作,這個作品主要是在展場期間,可以讓觀眾看到藝術家現場創作的點滴,也是一個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方式,後來終於完成,被命名為「隨作」。在創作過程中,游宗穆一直在想同一系列,還能做怎樣的變化,於是將底部做成三個孔,三個孔就是三個螺旋,算是將一個小型作品做新的嘗識挑戰。




游宗穆的工作室








游宗穆工作室一角-2018/01徐偉珍攝

游宗穆目前與愛犬宵夜一起居住在鐵皮屋的工作室中,工作室加上後院總共有60幾坪,目前與幾位室友共同合租。游宗穆說他找工作室,都要找廠房之類的地點,一來是空間大、二來是不怕吵。
  
在遇到比較大的木料時,一定都是用電鋸(需要插電)或是油鋸(使用汽油、引擎)削到適合尺寸,製作粗胚。游宗穆說,電鋸跟油鋸最大的差異是方便性,還有轉速跟扭力,像是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裡面的人就是拿油鋸,如果是遇到很大的原木的話,是使用油鋸,因為油鋸可以到很大一把,大把的油鋸不常用,所以會收起來;有些原木直徑較大,沒有辦法一次切斷就用大型油鋸,;如果木頭大到車子載不動,就可能會請木材行幫忙切割到卡車載的動的尺寸,再載回工作室,工作室也有許多儲存木料的地方,除了內部空間外,後院也堆滿木料,旁邊還有一棵龍眼樹,是真的可以吃的龍眼,算是租工作室的附帶好康。

貝殼狂想曲

擁有一件事物,並不是表面擁有就足夠了,對事物內在精神的把握,才是真實的擁有。宗白華說:「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奮鬥。」在創作過程中,游宗穆對貝殼喜愛,已經跳出具象氛圍,乃在於取決其內在精神,他將螺旋貝對切,研究其內在構造,發現直線上升的趨勢,他要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他的貝殼!


貝殼.旋八,南洋烏心石,  12x12x104.5cm ,2014,游宗穆攝影

對游宗穆來說,雕刻是一個「純粹手感」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貝殼‧旋八」中,上面的頭是尖的,但事實上並沒有非常尖,游宗穆認為,做作品創作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保護觀看的人,也要保護作品自己,算是一個責任,因此他會將頭會稍為導圓一點,如果不小心刺到或敲到,作品比較不會受傷,人也不會受傷。

貝殼.旋九, 阿拉斯加扁柏, 17x17x48cm,2015,游宗穆攝影





游宗穆正在工作室製作「貝殼‧旋九」的放大版。2018/01徐偉珍攝

2016-2017於金車承德館展出的「貝殼‧旋九」,原本是預計要參加比賽的小模型,雖然是小模型,但後來也把它做完,變成一個作品。因為造型自己很喜歡,所以之前就想找機會把它放大,因此於2018年,游宗穆便開始在工作室製作「貝殼‧旋九」的放大版。

游宗穆說,一般人會以為他的雕刻作品都是經由精密的計算,事實上一開始,游宗穆也確實認真的嘗試去計算每一個間隔的比例與大小,算到後面發現算不出來,而且會亂掉,或者是算出來的比例不喜歡、不好看,後來就用拉線的方式去畫螺旋,把線黏在最上面,繞圈圈繞下來,再憑自己美感的感覺慢慢調整間隔,幾條螺旋就貼幾條線,像是三個螺旋就是黏三條線,這樣也不用去思考數學的東西,創作起來更憑直覺、也更自由。




貝殼.旋十, 花梨、樟木, 16x17x71cm, 2016,游宗穆攝影

人們看見游宗穆的作品,很可能會認為是「理性」的,但游宗穆在創作的過程中,卻是「超現實」的,其技法概念也與超現實主義講求的「直覺」一致。他並不會為了某個雕塑作品而特別去繪圖,而是以拉線的方式,一邊調整線、一邊雕刻,隨心所欲,是一種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的概念。

科學界認為「自動書寫」是一種自我暗示作用,它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的心靈能力。誠如游宗穆所言,看展覽、看漫畫等,並不會影響其創作的內容,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是很輕鬆、自由的,並不會特別費力去想自己受到誰的影響,而去創造怎樣的作品,他所關心的永遠只有「美與不美」的狀態。


貝殼.旋十一,11.5X9X40.5cm,阿拉斯加扁柏,2016,游宗穆攝影

游宗穆說:「我的作品裡面有很多需要挖寶的部分,而且要穿透,所以在那個部份來說,會比較容易出差錯。」的確,一般人光是看這些「螺旋」都暈了,更何況是刻的人呢?

在做「貝殼系列」的實驗過程中,一開始很多地方無法拿捏,刻的時候有些地方刻太薄沒注意到就破掉,但如果用補的話,木粉加上AB膠顏色就會變深,留下明顯的痕跡,因為游宗穆的作品想保持木頭原色,所以不上色,也沒有辦法用顏色蓋掉缺陷,因此順利存活下來的作品,除了雕刻技術不易之外,有都具備流利簡潔的美感價值。




貝殼.旋十二,23.5X23.5X87.5cm,南洋烏心石,2016,游宗穆攝影

上色是滿多木雕創作者所使用的技法,但游宗穆就是喜歡木頭原本的樣子,因為對游宗穆來說,之所以選擇木頭,是因為喜歡它的木紋、色澤、紋理甚至味道,所以想要在創作之中跟這些特色結合,如果今天用顏色蓋掉看不到木紋、看不到木頭原本的顏色,聞不到味道,那其實這樣的材料運用方式對他來說,就沒有意義了。

貝殼.旋十三,21X21X117cm,南洋烏心石,2016,游宗穆攝影

貝殼•旋十五,30×20.5×65cm,日本檜木、松木,2017,游宗穆攝影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說:「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健牛般竭盡全力工作的心理狀態。」對於游宗穆來說,只有不停的創作,才能讓靈感自然湧現,隨心安排,在木頭上綑線,每次綑線的感覺不同,成品也會不一樣,因此游宗穆的木雕創作,亦可說是一種「偶發藝術」(Happening Art)是在一次次機緣巧合下碰撞出美感的藝術品。



貝殼•旋十四,24×24×89cm,南洋烏心石,2017,游宗穆攝影

海螺被視為藏傳佛教法器,其中海螺的紋路是右旋的機會,僅約十萬分之一,因此右旋海螺的地位比左旋海螺崇高。游宗穆說,他發現自己的《貝殼系列》以右旋居多,算是個美麗的巧合,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得到一個真的右旋海螺。

在創作過程中,作品的名稱不會是游宗穆刻意去想的東西,因為他追求的,還是作品本身的美感,一直到確定作品完成之後,他才會給作品取名字,通常是系列作品的編號,雖然取系列編號的名字,並不太費力,但沒有完成的作品,他是不會取名字的,這是他對自己每個作品付責任的態度。也許正因為這樣「心無旁騖」的創作,他才能刻出一座又一座的「貝殼狂想曲」。


幾何系列



幾何.旋1,11.8x11.8x36.5,南洋烏心石,2013,游宗穆攝影



幾何.旋2, 8.5x8.5x36.5,高山香樟,2013,游宗穆攝影


幾何.圓, 樟木, 26x26x32cm, 2013,游宗穆攝

創作《貝殼系列》的過程中,一路走來,名為「貝殼」的「狂想曲」千變萬化,唯一不變的就是游宗穆追求「心中的貝殼」的堅毅意念,於是他又將《貝殼系列》導向自然界原始的幾何型態。

「現代主義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曾說:「自然的一切,皆可由球體、圓錐體、圓柱體等幾何形體表現出來。」游宗穆的《貝殼系列》,也漸漸從直立伸展的螺旋型,開始發展幾何變化,這體現在他的《幾何系列》之中,例如《幾何.旋》以長方體為主、《幾何.旋2》以圓錐體為主、《幾何.圓》以球體為主等。

形體的再蜕變




圓形-20169-尺寸??-南洋烏金石-徐偉珍攝影

由於《貝殼系列》作品,都是以一根長長的螺旋表達形體的美感,不是一頭是尖的,不然就是兩邊都是尖的,因此,游宗穆在創作過程中開始在想,同一系列,自己還能做怎樣的變化?如果不要一邊尖尖的,也不要兩邊尖尖的,那會怎樣?於是他開始實驗「圓形」的循環作品。「圓形」是他為了新的構思而做出的實驗品一個大概,他說,這個實驗品的完成度做出了90%,了解一個大概,由於南洋烏金石木紋沒有那麼明顯,就沒有想要把它做起來。

每個藝術家完成作品的最後一道手續都不一樣,游宗穆的手續是先上護木油,再在作品上面去推一層骨董蠟,形成一層保護膜。在做「圓形」實驗品有信心之後,他又再做了一個「貝殼•旋17」完成品。


貝殼•旋十七,19x5x34 cm,香杉,2018。游宗穆攝影

「貝殼•旋十七」原本也是實驗品,但香杉很漂亮、木紋也好看,所以把它做起來。游宗穆在做完成品的時候,並不會全部留刀痕、也不會全部磨平,而是外面磨平、裡面留刀痕。游宗穆說,如果全部都是磨平或者全部都留刀痕,我會覺得太一致性不好看,因此給它有一個對比性。

仔細一看「貝殼•旋十七」有點像是一個坐下來的女性背影,「圓」本身就是循環不息的概念,亦是萬物之母的表徵,貝殼也常被視為女性生育的象徵、孕婦的腹部。或許,藝術家在埋首創作、不被外在雜訊影響創作初心時,會自然而然地連結生命的力量吧!




七虎球場-臺籃近代史濫觴/徐偉珍

從七虎球場的老照片看到其布局之宏偉,具有像羅馬競技場一樣的舞台特質,如今殘存的階梯看臺一隅,對照老照片的整體環境,仍能娓娓訴說占地面積的廣大。只是真實的面積究竟有多大?沒有人可以提供明確的數據。如今那些開拓傳說的英雄們也多數凋零,活下來的耆老在當年只是小孩,也畫不出七虎球場今昔的對照地圖。現在的七虎球場,只成為一種口耳相傳的存在,只有一點點比一般籃球場還小的面積,跟一點點當年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使用的唭哩岸石所砌的牆面,成為如同廢墟般的停車場....

七虎球場-臺籃近代史濫觴
Taiwan’s modern basketball history started with Seven Tigers basketball court.

撰文:徐偉珍
本文刊登於2019年美育雙月刊二月份雜誌

七虎球場曾佔地200坪,是臺灣第一個有電燈的露天球場,廣大的球場空間加上階梯式看台的包圍,有如羅馬競技場,更是臺灣發起籃球外交期間重要的國際賽場,如今卻淪為雜草叢生的停車場,曾經的光輝榮景,已逐漸被世人所淡忘….

輜汽旅」回不去了!

抗戰時期發展國軍體育,以籃球最為普遍,1936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籃球國手王士選與同在貴州龍里的輜重兵學校受訓的前後期學員鄭大光、廖滌航、沈大偉、毛家榮、賈志軍、霍劍平、王毅軍等創建隸屬於軍需署輜汽部隊的「輜校隊」籃球隊。
他們將輪胎底割薄裹在腳下當鞋,將一塊塊牛皮縫起當籃球,刻苦練習、戰無不勝。1949年星報社長胡文虎(「虎標萬金油」的老闆)邀請其赴港作聯誼賽,為減少的軍事色彩,正式將「輜校隊」更名為「七虎隊」。同年的1224日七虎隊到臺灣參加光復節勞軍義演,球賽結束第二天,大陸淪陷,便回不去了。
 
 01國防大學-徐偉珍攝影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北投發展溫泉文化,因此北投是當時全臺灣最現代化的地區,日本軍人在此療傷,相關軍事設施也非常完備,因此日軍戰敗,國軍撤退回台後,北投也順理成章的成為軍政首都,到現在仍可看到防空洞、隧道等遺跡,國防大學也座落於此。

 
2北投國小-徐偉珍攝影












北投居民陳又堅(四年級生)說:「輜汽旅進駐北投國小,北投國小師生就進入陳氏宗祠旁的學仔內,後來輜汽旅才到七虎球場去。」輜汽一團本部借住北投國小後,便經常利用國小的網球場練球,後來在附近建立竹籬笆眷村「七虎新村」。

03光明路131巷的盡頭就是七虎球場跟七虎新-徐偉珍攝影

「七虎新村」包含營區、眷村與球場,現在光明路131巷盡頭的停車場,就是當時讓許多籃球名將叱吒國際風雲的七虎球場。

04 七虎新村一角-黃林桂提供














05黃林桂在七虎新村與眷村長輩合照-黃林桂提供
06黃林桂在七虎新村與眷村長輩合照-黃林桂提供

七虎新村居民黃林桂(三年級生)說,小時候跟爸爸追隨部隊居住在七虎新村,部隊來到七虎新村的時候都是墳墓,是爸爸這一輩的阿兵哥們一起將墳墓地整理好、拔除雜草,屋子也都是阿兵哥們自己一磚一瓦的蓋,七虎新村就是一個營區。一開始一個家庭只蓋一小間小屋,後來孩子越生越多,不夠住,就繼續往外擴張,還不夠住就蓋成閣樓,很多人擠一個閣樓,普通一家都有6-7個小孩,最少生3個,只有當時有個張媽媽年紀太大只生一個,總之,當時真的很熱鬧!現在住戶不多,眷村的長輩們也相繼離世了。

美輪美奐的七虎球場

七虎隊長王士選在七虎新村規劃建設「七虎球場」,並指派神射手王仲魁當監工,於1952年建造完成,是臺灣第一個露天籃球場,占地二百餘坪,也是當時北投鎮唯一的籃球場地,許多在地人第一次看見籃球,就是在「七虎球場」,這裡也是孕育出近代籃球史的許多名將的搖籃。

 


07七虎球現在碩果僅存的唭哩岸石的拱門外-徐偉珍攝影

王仲魁當時僱牛車到榮總後山買淇哩岸石砌成球場外牆,是當時相當7奢華的建材。陳又堅說:「球場拱門是唭哩岸石做的,你不要看現在不怎麼樣,當時能夠用唭哩岸石建房子的都是有錢人,以前的房子都是土仔厝。」
文獻指出,當時的球場有四個天橋式的入口、上下共十五層的階梯看台、加上夜間照明設備,有如神殿般莊嚴,在三零年代的東南亞是絕無僅有的。
不僅臺灣與菲律賓、美國等國籃球隊的友誼藍球賽曾於此舉行,我國其他軍種籃球隊,如海光、飛鷹、警光、鐵路隊等,亦多在此培訓選手,帶動北投當地的籃球運動,更是臺灣近代籃球發展的搖籃,即使在今天,臺灣一般戶外的露天籃球場亦無當年七虎球場的規模。

籃球外交與愛國籃球

黃林桂說,當時沒什麼娛樂,因此能在「七虎球場」打球,大家都很高興,當時打球的風氣很盛,自己兩個弟弟都是打籃球的,妹妹在榮總打女籃,晚上也會在「七虎球場」練球,還記得村裡有個女孩子很厲害,從小打籃球,打到國泰女籃。李宗盛的爸爸是北投國小的老師,在公館路前面開瓦斯行,他以前也在這邊打球;還有金子店的老闆,他的哥哥是音樂人陳明章,也都在這裡。後來弟弟的小孩也跟北投國小的藍球教練陳勝稔學打籃球。陳又堅補充道:金子店的老闆,以前也是選手,是第五屆的,還代表去過日本比賽。




08七虎球場直至今日,附近都還有軍用品店-徐偉珍攝影

七虎球場見證臺灣軍事榮華,軍人講究品格教育,在籃球場上訓練體力亦是一種為國爭光的榮耀,直至今日,附近都還有軍用品店。七虎球場常舉辦全國性與國際性活動的活動,占據重要的外交地位,如:菲律賓黑白籃球隊、美國哈林籃球隊、歸主隊的等的激烈戰役,濃烈的愛國熱忱。資深記者的蘇玉珍表示,當時中共到海外宣傳「新中國」成立,一些東南亞國家,像印尼等就承認了中共;而我們也需要海外華僑來支持中華民國,所以就派球隊出去,一方面做國民外交,一方面也展現國軍的實力與體力。
 

09籃球教練常去的光明路早餐店-徐偉珍攝影

北投居民林智海(七年級生)說,因為年代久遠,雖然小時候對七虎球場印象轉淡,但還是會聽老人家談起當時陸軍跟海軍藍球隊的精采比賽,而現在這些由七虎球場培訓出來的籃球教練也都會在北投分局斜前方的早餐店吃早餐。



10七虎球場見證北投黃金盛世,北投分局亦座落於此-徐偉珍攝影

當時以七虎球場為核心的「愛國籃球」成為臺灣的全民運動,許多日子,球迷徹夜排隊,為的只是買一張七虎隊和空軍大鵬隊的比賽門票;沒法買門票,也要守在收音機前聽籃球比賽的實況轉播,彷彿身歷其境一般嘻笑怒罵。當時如青年戰士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以及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身),都有籃賽專版,可見籃球熱度之高,七虎球場見證北投黃金盛世,北投分局亦座落於此。
 










11七虎球場現況,球場看台的階梯-徐偉珍攝影

七虎球場的出現,將籃球變成北投居民的全民運動。北投居民黃茂隆(四年級生)表示,因為七虎籃球場以前是小有規模,又有階梯可以坐,也算是一個有照明的球場,當時大家都很喜歡打籃球,基本上來說人太多了,而且都是正式的球隊在那邊打,所以像他這樣搶不到球場的孩子,就會去現在的十信高中(以前的十信商職)打籃球。

比寶可夢的人潮更洶湧
 


12七虎球場周圍環境仍然是北投最熱鬧的中心-徐偉珍攝影


13捷運-徐偉珍攝影

195410月,第9屆省運在北投舉行,籃球比賽場地即為七虎球場。為了便利民眾前往參觀省運節目,鐵路局還特別發行「省運會」車票,在淡水線北投至忠義之間,增設「省運會站」(約在今捷運淡水線北投機廠附近)。為了觀看七虎球場的球賽,北投街人群盛況比之前寶可夢流行、大批人龍擠滿馬路,有過之而無不及,觀眾多到滿坑滿谷,連房子上面、樹上都站滿了人,民眾便在磺港溪架了木板,也站滿了人,球場門口、外面擠得滿滿的人潮,球員來晚了甚至還進不去呢!

現在,七虎球場雖然已被拆除大半,但周圍環境仍然是北投最熱鬧的中心,如餐飲、美食、市場、人潮、交通、店鋪、學校等,有許多都是當時以七虎球場為核心,往外擴散蔓延出來的。在交通方面,七虎球場座落於北投捷運站與新北投捷運站中間,到哪都很方便。

北投人的生活中心
 



14現在的長安里-徐偉珍攝影

對於1940-1970出生的北投人而言,七虎球場不只是打籃球、看籃賽的地方,更是看露天電影、活動晚會、功夫表演、拳擊賽、國際交流、柔道表演等的地點。晴天時居民會曬棉被;年節時居民會曬臘腸、魚乾;戀愛時人們在此約會、交朋友;孩子出生時在這裡學走路,七虎球場所在的長安里,也曾經是一個不論省級界線、大家有娛樂就一起相聚、嬉戲的地方。
 







15七虎球場外面診所林立-徐偉珍攝影

黃林桂說,在那個年代,七虎球場是北投人的生活中心,小時候歸主球隊比賽、打拳擊、康樂隊,政工幹校等有活動都會來七虎球場舉行,因為當時也沒什麼地方去,只有七虎球場是娛樂的,以前的人家也沒什麼電視,七虎球場會播放電影,大家都愛往這裡跑,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各種表演更是沒少過,不但活動在我們這邊、英雄在我們這邊,連醫護所也在我們這裡,所以很熱鬧。因為好多眷村要申請醫護所申請不到,就只有我們這裡有,所以大家就常常往這個地方跑。

以前北投只有一間醫護所,在七虎新村裡面,現在的七虎球場的周遭,醫護所、藥局也在周圍林立,居民看病也不只一個選擇,也帶動了周遭環境的繁榮。
 


16七虎球場的廁所-徐偉珍攝影



在七虎球場,人們往來頻繁,沒有人會去管在球場上打球的人或看球賽的人是湖南人、廣東人、四川人還是臺灣人。周圍也常有小吃攤販觀球,鼓勵球員連續投中幾球就有免費的獎勵,有時候這些攤販還不跟球員收錢,可說是人情味十足。黃林桂說,眷村居民大家共用二間廁所,感情很好。







17山西刀削麵-徐偉珍攝影

陳又堅說,到現在七虎球場周圍依然保有許多眷村美食,像是光明路上的「山西刀削麵」,老闆煮麵好像在表演一樣,拿起麵糰就削削削,一碗麵就這樣完成了。

國軍克難隊成為我國籃球發展的根源

戰後臺灣經濟不穩,面臨「三年準備,兩年反攻,一年成功」的困難政經環境,1950年,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在軍中發起「克難運動」宗旨為:「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險,吃人家所不敢吃的苦,負人家所不肯負的責,忍人所不願忍的氣。」由於全民瘋藍球,民眾會因情緒激動干預球賽,軍中長官、同僚也會因球賽而有不快,被認為破壞團結與國力,有違「愛國籃球」的精神,因此1951年蔣經國召開「克難英雄表揚大會」,將七虎、大鵬、海光、鐵路、警光等隊,合組成「克難隊」。克難隊為我國籃球五十多年來發展的根源,也是中華隊的前身,此後七虎隊員各奔東西,雖已形同瓦解,但籃球運動已經在臺灣紮根。

陳又堅說,比較可惜的是當時建好7-8年,七虎球場就停了,當時北投人的休閒就是打籃球,而且跟國軍關係密切,以前北投國小上面還寫有「禮義廉恥」,校門旁邊有一個小防空洞。黃林桂說,有防空洞也有防空壕,是現在北投國小的大門那邊,演習的時候還會躲到北投國小旁邊的防空壕,現在也已經沒有了。

七虎球隊與北投籃球炫風

北投國小百年校史紀念專輯中記載:「民國三十七、八年初之際,孩子的球丟進軍隊裡是沒有人敢去要回來的,但自從七虎隊所屬的輜汽一團部隊進駐北投國小之後,球一打進部隊,阿兵哥們就會立即放下手邊的工作,替孩子們把球找回來,因此孩子們受到鼓舞開始變得非常喜歡籃球。」

七虎隊前後期球員記有:鄭大光、廖滌航、沈大偉、毛家榮、賈志軍、霍劍平、王毅軍、武士嵩、王仲魁、張靜以及隊長王士選。

王士選為七虎隊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球技出眾並留有手稿云:「運動競技之表演是短暫的,但是體育教育上的生活是長久的。」霍劍平說,在王士選的調教下,七虎隊常保持贏對方1—2球分數或是打成平手,不挫敗對方為的就是讓對手不因得失心重而喪失運動樂趣,像是在香港僑界「港聯」的比賽,七虎隊放棄兩次罰球的分的機會,保持平手,港媒以「七虎隊仁俠可風」稱頌此事。王士選的兒子王承先、王啟先後來也都成為中華男籃隊國手,並在藍場上繼續繼父遺志,作育英才。

每天清晨五點,王士選會在場邊親自撿五百個球給排長王毅軍練習投籃,堅持球隊需苦練,造就王毅軍成為我國第二屆世界盃籃賽代表國手,榮膺「世界第五射手」封號。王毅軍等人便會在公務之餘,順便教前來觀賽的孩子們打球,影響了臺灣近代籃壇的發展史。





18「球場三分線內請勿停車」的電線桿 -徐偉珍攝影

時光荏苒,如今七虎球場已淪為停車場,唯一讓人記得它過去輝煌身份的,鏡然是一根「球場三分線內請勿停車」的電線杆。雖然建築物衰敗了,但籃球精神卻留下來,深切的影響著臺灣籃球的發展史。當地居民說,真希望大家都可以知道,臺灣籃球是怎麼從七虎球場開始的。

鄭正男虎聲隊、飛虎隊、飛燕隊

鄭正男是1960年代北投地方球隊虎聲隊、飛虎隊、飛燕隊的教練,國二時加入王毅軍培訓的「稚虎隊」,七虎隊培訓北投地方子弟前都會先與球員們約法三章:「不可以交女朋友、不可以抽煙、球要打得好,功課也不能退步,成績不及格,就立刻退出球隊。」鄭正男也傳承了這一套規矩,成立的「飛虎少年籃球隊」,造就了1970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籃壇明星,如鄧長富、秦祥林、洪濬哲、唐致強、程偉、程嘉寶、潘榮宗等。

「女籃教父」洪金生純德女籃(國泰女籃前身)

純德女中的排球校隊教練洪金生經常到七虎球場看七虎隊打球,之後便邀請王仲魁和王毅軍去淡水純德女中(今之淡江中學女學堂)教球。純德女籃在了七虎隊的訓練下,在1950-1960年間,蟬聯15屆全省聯賽冠軍,洪金生觀摩教球後,也懂得打籃球的訣竅成為籃球教練,他變賣家產興建「純德館」,讓學生們集中住宿訓練,代表台北縣參加臺灣省運及區運蟬聯三十屆冠軍,還有自由盃的十二屆后座,為今天的國泰女籃奠定良好基礎,見證國內女籃發展史,因此被尊稱為「女籃教父」,其女洪玲瑤繼承父親遺志,成為優秀的籃球國手,有「國泰女籃教母」的封號。


19現在的七虎球場淪僅剩階梯、堆滿垃圾-徐偉珍攝影

江憲治、張河松與臺灣第一支女籃隊「綠蓉隊」

江憲治讀北投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和表弟張河松每天都會去看七虎隊打球,久了也開始跟著打。

張河松是北投國小少年籃球創辦者,1958年在七虎球場上召集北投初中女學生,組訓了臺灣第一支女籃隊「綠蓉隊」,是臺灣第一支私人籃球隊,而且完全由北投地方子弟組成,後來他把「綠蓉隊」交給江憲治訓練。據北投國小籃球教練陳勝稔(出自「飛鷹隊」,七虎球場末代球員)<台北市北投國小少年籃球隊發展史>一文中寫道:張河松先生默默耕耘,訓練不少少年籃球精英,參加了無數次的比賽,奪取了無數座的獎盃,也為北投國小爭取了無上光榮,更為國家培育了不少籃球國手:陳美枝、蔡春子、洪淑蓉、陳美代、姚清美、郭清香等人即為60年代的中華女籃代表隊的精英

江憲治球技受武士嵩親自教導,就讀國中後在淡水參加巴青少籃隊,高中後在台北加入蔡孝德先生所帶領的力力隊,當兵時被選入克難隊,後來又加入國光及光華等幾個國家代表隊。曾任中華民國男籃國手、綠蓉、忠勤、台元女籃隊總教練、中華女籃隊總教練、中華電信女等的國家代表隊教練。

「綠蓉隊」在張河松、江憲治先後調教下,承襲了七虎遺風,表現不俗,以「體育使節」身分,相繼訪問星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地,並分別於1962年、1963年和1965年,應邀前往香港表演,被華僑日報譽為「籃壇新后」。第一代球員蔡春子、陳美代和洪淑蓉率先於1955年第一屆亞洲盃入選中華女籃隊,第二代球員姚清美、郭清香、陳美鳳、王孝琴、林阿蕊等球員,之後也相繼於亞洲盃女籃國手選拔賽中稱后,被選入國家代表隊,出戰韓、日、菲等亞洲各國,搏得佳績。1972年後聯勤裁撤女籃,大部分的球員跟著江憲治投入台元女籃旗下。

陳又堅說,因為七虎球場培訓出來很多籃球教練,因此北投國小的男籃、女籃在台北市都是打冠軍的,去年已經19連霸,事實上來講對當地的教育也是很有幫助的。

七虎球場與七虎新村的衰敗
 











20七虎球場如今已淪為停車場-徐偉珍攝影

1980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為整治磺港溪的水患,因此拆除七虎球場西側看台與部分七虎新村;北面看台也因持有地主將土地拿回,因此也被拆除,後來改為公寓;東面外牆則因人口增加,居民不夠住,只好在住屋附近加蓋,眷村面積延伸到部分球場,七虎球場如今已淪為停車場,僅剩淇浬岸石的拱門殘壁與部份階梯看台幾許,階梯看台雜草叢生,並且堆放不少垃圾。根據高淑玲2002《時光看台-七虎球場的榮耀與寂寥》表示:現在位於光明路上的第一銀行和派出所,就是七虎新村原有的部隊大營門。第一銀行與北投派出所的距離為200公尺,又因光明路並非一條直線,因此相機無法同時拍到第一銀行與北投派出所。而第一銀行與消防局距離為70公尺,因此相機可以同時拍到第一銀行與消防局。
 



21從光明路131巷巷口拍出的第一銀行-徐偉珍攝影

22從第一銀行拍到消防局-徐偉珍攝

23消防局-徐偉珍攝影

24從消防局拍到第一銀行-徐偉珍攝影

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的網站顯示:「本分局原為陽明山管理局警察所,因政府播遷來台時設置特別行政區」,可見北投分局在國軍來台時已經存在,因此若說北投分局與第一銀行是原本七虎球場與七虎新村的「大營門」,似有疑慮。而據「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的網頁顯示:「本局於84710日由原隷屬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下設之消防警察大隊層級,升格改制成為全國第一個由地方政府所設立的一級消防機關。」可見在政府播遷來台、七虎球場與七虎新村建立(1949年)時,北投消防局還沒有存在,因此本文大膽推測,原有的大營門很可能是第一銀行到消防局(約70公尺的距離),而非第一銀行到北投分局(約270公尺的距離)。
 

25黃林桂在自家門前-黃林桂提供

26黃林桂的住處以前是七虎隊的洗衣場-黃林桂提供

黃林桂是七虎新村中少數幾戶未搬遷的居民,她說:「眷村撤了以後,賣給第一銀行,原本有個福利社,後來搬到中國製麵廠旁邊。其實真的很可惜,之前龍應台來原本要規劃眷村文化,但是球場拆一半,不齊全,如果不拆的話一定可以,因為我們這裡很有說服點跟紀念性,像我現在住的地方是以前軍官換洗衣物的地方。」
 






27七虎新村周遭房舍-徐偉珍攝影

現在的七虎新村周遭,依然保存些許眷村時期蓋的紅磚牆,但已經有很多地方,都在紅磚牆上加敷一層水泥,看不到紅磚牆了。

 




28七虎新村被拆之時-黃林桂提供

黃林桂說,以前是陽明山管理局與軍方都不分,後來陽明安管理局撥給市政府館,陳水扁當市長時徹查,有30幾戶占有公家地都算是台北市政府的,找人找議員都沒有用就上法院,上法院每次去一對人都老弱殘兵很多人都走了,葛伯伯當時還找了8個人,那個時候十年前還在,現在也走了,我們明明知道輸了,雖然我們那個時候是軍方地,我們要列管可以列管,但是當時沒有去列管,我們一票人過去都輸了,輸了你名下不要有財產,不要有不動產,像有個女孩子長期出國,他爸走了,他繼承,最後房子被扣押,她放棄,最後都拆掉了。

2017220日七虎球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北投的文化資產,土地所有人與產權為臺北市政府(公有)與第一銀行(私有)。



29文史工作者陳又堅在七虎球場導覽-徐偉珍攝影

陳又堅說:「目前在地的一些文史工作者想要爭取這個地方恢復成籃球場,或者緬懷過去、或者以前眷村有什麼樣的美食都可以,因為現在變停車場,真得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七虎球場曾為北投各項活動、娛樂的中心,許多人在這裡看電影、看表演、戀愛、結婚,甚至小孩學步等,發生各式各樣的故事,如今七虎球場雖只剩下階梯與寫著「球場三分線內請勿停車」的電線桿,能夠作為它的歷史見證,但散居在北投以及其他縣市各處的七虎新村居民們,仍以line群組彼此互動與聯繫,將這份情感傳遞下去。



曾隨著經叱吒風雲的七虎球場前輩們陸續凋零
現存的耆老當時也只是聚沙之年
故無法確定球場面積也畫不出來對照地圖
七虎球場宛如經過壯烈戰役的史詩
成為一種口耳相傳的存在
現今只剩下如同廢墟般的一隅

成為不起眼的停車場




七虎球場重要大事記

項次
日期
事件
1
1891
籃球起源於美國麻省的春田學院。
2
18911221
第一場籃球比賽在美國舉行。
3
1892
Naismith制定第一份籃球規則《青年會籃球規則》
4
1895
增設了罰球區與中間限制線,確立男子比賽5人制、女子比賽6人制的比賽場地。
5
1950
第一屆世界盃男子籃球賽在阿根廷舉行。
6
1953
第一屆世界盃女子籃球賽在智利舉行。
7
1902
籃球運動於清光緒年間由美國基督教青年會傳教士傳入中國。
8
1928
平、津、滬各地開始有中西籃球賽。
9
19041030
日據時期籃球稱為「籠球」,在第一附屬學校運動會首次出現。
10
1936
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籃球國手王士選創建隸屬於軍需署輜汽部隊的輜校隊籃球隊。
11
1939
王士選在貴陽領導星期籃球賽會,輜校隊經常參賽。
12
19461025-1031
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舉行,臺灣省體育會總幹事林鴻坦說,當時連籃球場的界線,應該如何劃界線都弄不清楚,當時籃球水準較低。
13
19485
王士選所率領的輜校隊代表聯勤總部出賽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驚豔全場。
14
1949
「虎標萬金油」的老闆胡文虎,建議輜校籃球隊改名為「七虎」。
15
19491224
七虎隊成員從貴陽經香港飛到臺灣來參加光復節勞軍義演。
16
19491226
貴陽淪陷,七虎隊將家眷接出來,從此在臺灣落腳。
17
1949
陽明山管理局撥出七虎新村空地供官兵、眷屬使用。
18
1950
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在軍中發起「克難運動」。
19
1950-1960
七虎球場舉行電影欣賞、慶祝活動會場拳擊賽、功夫、柔道、康樂隊,政工幹校等有活動。
20
1951
蔣經國在「克難英雄表揚大會將七虎、大鵬、海光、鐵路、警光等籃球隊,合組成「克難隊」來,為中華隊的化身。
國防部設立體育組,負責國軍體育訓練並成立了國軍體育促進會,其宗旨在:「協助研究發展,並推行國軍體育活動、增進官兵身心健康、提高戰力,即輔導社會體育、舉辦國際體育競賽」。
21
1952
七虎籃球場建立,為臺灣第一個露天籃球場,佔地二百多坪。
自此開始舉行多項重要籃球比賽,如:菲律賓球隊及國內甲組勁旅友誼賽、哈林籃球隊、歸主籃球隊(美國隊、香港隊)友誼賽、不同軍種間籃球聯賽等。
22
1954
王毅軍參加巴西第二屆世界盃籃賽時,9場球賽共得80分,而獲得「世界第五射手」封號。
1025-1031日第九屆臺灣省運動會,籃球比賽於七虎球場舉行,籃球運動在臺灣流行。
23
1955
國防部將各軍之體育機構均劃歸各軍總司令部政治部門,設體育官辦理各單位體育訓練活動。
七虎隊雖形同瓦解,但籃球運動已在北投紮根。
24
1956329
青年盃籃球錦標賽在七虎球場舉行。
25
1958
張河松在七虎球場上召集北投初中女學生,組訓了臺灣第一支女籃隊「綠蓉隊」。
26
1977
北投中正盃籃球賽在七虎球場舉行。
徐偉珍列表整理



參考書目

高淑玲(2011):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東治(2008):臺灣籃球運動的歷史空間書寫(1904~1960)。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玲(2002):時光看台-七虎球場的榮耀與寂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